【全民共創 臺北2050願景計畫】
今日(2016/01/06)柯文哲市長率市府團隊都發局林洲民局長、產發局林崇傑局長、交通局鍾慧諭局長、地政局易立民副局長及文化局田瑋副局長召開【臺北2050願景計畫記者會】,此乃回應市議會的要求,透過媒體向廣大市民朋友說明臺北2050願景計畫的重要性,而臺北2050願景計畫委員會委員余範英女士、濮大威先生、詹長權先生、郭瓊瑩女士、翟本喬先生應邀出席,共同期許,台北率先倡議一個超越市長任期的城市發展遠見,著眼於首都生活圈的發展議題,結合中央與地方政府、及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治理,持續滾動的公私合夥(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)參與,以落實柯市長開放政府、全民參與及公開透明的施政理念。
記者會上,委員相繼發言肯定市府啟動臺北2050願景計畫及其重要性。濮大威委員特別分享他在35年前回國規劃台北的捷運系統的經驗,公共運輸的建設是需要長時間,當時他規劃的捷運系統,直到2015年才全線通車,相信在35年前的台北市民是很難想像的,因此,台北市的城市建設是需要仰賴最初的長遠規劃,他也特別提到【規劃】有三個要項(3C),整體性(comprehensive)、協調性(coordinate)及持續性(continuous)。
翟本喬委員則特別說明,臺北2050願景計畫最重要的是市民參與,這個重要性在於提供市府團隊不同面向的角度,以納為施政參考。郭瓊瑩委員也提醒市府團隊別只認真工作,宜多作溝通,溝通工具的運用讓市民有感。
詹長權委員及余範英委員也都提及面對世界環境的挑戰,台北市應加入永續地球的角色,詹長權委員建議聯合國在今(2016)年新發佈2030年的永續指標計有17條,台北市可以參考,與世界城市同步。最後,余範英委員勉勵市府團隊要【看遠走穩】,不要【不做不錯】的心態,城市的願景是2020、2030…每十年持續發展之一條漫長的路。
柯市長自選前即提出「臺北未來五十年:邁向更宜居的城市」,上任後經市府團隊檢討50年時間太長,參考東京、倫敦、阿姆斯特丹等世界各大國際城市透過民眾參與推動願景計畫的建構,而提出【臺北2050願景計畫推動平臺】。
台北市不應限縮,以北北基桃宜首都圈為空間範圍,此疆界面積已超過香港及新加坡,因此,從首都圈來看,台北的東區門戶是基隆港,西區門戶是桃園中正國際機場,其空間及產業勢必再結構。另外,從人口變遷趨勢,臺北2050願景計畫必須為台灣作整備,根據預測,台北將在2021年達到20%的老化人口(為台灣之冠);台灣將在2060年人口不超過1800萬人,台北該預想未來新都市生活型態(urban life)及早因應。
臺北2050願景計畫推動平臺短期階段(2016-2017年),有七大主要任務,它是將市府跨部門的計畫納進來,例如松山機場遷建、東區門戶、西區門戶等各大區域再生計畫、首都圈議題、捷運長期路網的規劃、重大文化設施規劃等等。市府也了解到,城市的治理將是關鍵,需要中央與地方政府相互間的合作,民間團體、市民朋友的參與。
柯市長最後表示這個事情早就該做了,台北市的都市計畫早在1930年就訂定迄今,期許臺北2050年願景計畫率先成為跨越個人任期的計畫,臺北2050願景計畫已搭建一個推動平台,呼籲市府各局處、專家學者、民間團體及市民踴躍參與。
都市發展局宣示,今(2016)年底將提出願景計畫的初步構想。臺北2050願景計畫工作室已於104年11月4日由柯市長揭牌,提供一個開放討論的空間,讓市民可以在工作室看到臺北城市發展的不同面向,並且提供想法給市府。今(2016)年辦理多場次工作坊及論壇,希望市民以及關心臺北未來的民眾能夠共襄盛舉。